走進登封市革命烈士紀念館 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感受嵩山精神

編者按

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登封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沃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傢曾在這裡留下光輝足跡。為開展全民國防教育、傳承紅色文化、弘揚抗戰精神,推動登封紅色旅遊和全域旅遊,激勵廣大幹群以實際行動建設世界歷史文化旅遊名城,本報開辟專欄《紅色記憶》,和您一起回顧那些難忘的紅色歲月。今天推出國防教育基地巡禮之登封市革命烈士紀念館。

“這兒展示著革命先輩過去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是接受教育的好地方。”7月25日,在位於登封市區西部萬羊崗上的登封市革命烈士紀念館前,登封市老促會辦公室主任王雲琦這樣介紹。

據瞭解,該館於1979年動工興建,1991年落成開館,是登封市中小學生德育基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及河南省國防教育基地,詮釋著老一輩共產黨人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嵩山精神。

登封時報 高鵬敏 文/圖

展示嵩山精神 被譽“天降神兵”

紀念館坐西向東南側立有紀念創立豫西抗日根據地英勇獻身的先烈們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長形紀念碑。三進高臺兩側分別建有兩層八角正簷彩亭各一座。北亭為記載登封人民革命鬥爭紀念碑,南亭為皮定均司令員、徐子榮政委紀念碑。四進高臺為烈士紀念廳、革命史陳列室。五至九進高臺是群眾悼念革命先烈聚會的地方。十進臺為高13.6米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碑後兩側為皮定均、徐子榮二人墓碑,記述生平事績。

王雲琦介紹,1944年9月,皮定均與徐子榮奉命率八路軍豫西抗日先遣支隊飛渡黃河、抵達嵩山,開辟瞭以嵩山為中心的豫西抗日根據地。在嵩嶽大地戰鬥的一年多裡,二人詮釋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嵩山精神”,多次親臨前線指揮戰鬥,由於用兵如神更是被人們譽為“天降神兵”。

“十八烈士”之一是登封最早的一名黨員

革命烈士紀念大廳和革命史陳列室是紀念館的主建築,隨高臺院落層層疊起,莊嚴肅穆。紀念大廳的迎面屏風上題寫的“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熠熠生輝。展廳分三部分,分別陳列皮定均、徐子榮領導豫西抗日先遣支隊英勇抗日的英雄事跡及登封第一個共產黨員、第一個烈士、第一個革命幹部王敬臣的生平事跡。同時,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的登封籍330名烈士及犧牲在登封市的外籍烈士照片生平文述也陳列於此。革命史陳列室共陳列展示歷史照片和畫面500餘幅。

在展廳裡,王雲琦介紹起革命烈士王敬臣的生平事跡。王敬臣出生於登封市東金店,1925年,19歲的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登封最早的一位黨員。曾任共青團保定市委書記期間,他利用假期返傢之際在登封鄉村走親訪友,尤其是在青年學生中傳播革命思想。

王敬臣善於應變,每遇艱苦,悉能按照指示完成任務。他在嚴冬身穿單薄破爛的工人衣服,與工人交談於冰雪朔風之中……1927年,他調任中共北京市委執行委員會並兼任工人部部長。在任期間,他不僅整頓瞭工人組織,且培訓瞭不少工運人才。1927年,年僅22歲的他英勇就義,被稱為著名的“十八烈士”之一。

繼承革命傳統,愛國主義教育與國防教育協調發展




據瞭解,革命烈士紀念館建成後,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少年不斷到這裡緬懷先烈,追尋紅色記憶,學習革命先烈為人民服務的公仆情懷。開館至今,已有60多萬人次前來瞻仰、憑吊。

今年3月,該館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國防教育基地”,對登封市進一步繼承革命傳統、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與國防教育的協調發展影響深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shoughsms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